
5月19日下午,我们四川大学访学归来的冯展老师在2号组团楼202教室为我们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动的讲座。冯老师专业方向为翻译学研究和美国文化研究,演讲主题为“高低语境文化下的中英诗歌差异赏析”。
讲座伊始,冯老师以“文化、文学与诗歌”作为引言,指出文学是文化传承的重镇和殿堂,而诗歌作为文学的灵魂能够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冯老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三者之间的关联,表达“文学美”即是“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语言是花,诗歌就是花的芬芳”,诗歌最能够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它就像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当哲学和科学不能表达时,诗歌依旧有言说的空间。
随后,冯展老师以一首彭斯的经典诗歌《一朵红红的玫瑰》对比我国著名诗人欧阳修的诗歌《生查子·元夕》,惟妙惟肖地向学生展示出中国与西方爱情诗歌在语言、意境、情感三方面的差异。在爱情诗歌的表达上,西方浓郁炽烈如火“my love’slike a red red rose”的简洁清晰与东方柔情似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含蓄婉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们各自摇曳着独特的风姿,散发出截然不同的芬芳,闪烁着截然不同的民族色彩。接着冯老师分析为何语言表达在不同文化中形成如此大的差异,在文化研究中,文化具有语境性,并且根据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将文化划分为“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和“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交际时绝大部分信息存在语境中,由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来传递,内化于个人的记忆思维深处,只有少量的信息由显性的语码负载;低语境的交流主要载体是语言本身。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的传达主要依赖语境;而在低语境文化中,信息传达依赖信息编码。作为高语境代表的中文和低语境代表的英文,注定表达方式一种依靠“会意”,一种依靠“言传”;一种表达方式间接、含蓄、婉转;一种表达方式比较直接、大胆、坦率。探究高低语境文化下中英诗歌表述的差异形成原因,有利于避免误解和冲突,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最后,冯老师与在场学生积极互动,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都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冯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风趣幽默的风格为我们学生翻译和跨文化研究入门带来极大的启发,在场学生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通讯员柴高洁)